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彩灯知识

祥瑞带你了解中华彩灯史(三)

时间:2020-04-01 23:29:09  来源:  作者:祥瑞彩灯

   元宵灯节,既有自上而下的组织,又有自下而上的参与,既有朝野同乐,举国同欢的一面,又有兴师动众,民力不堪负载的一面。北宋时,蔡襄守湖州,为了在元宵节拚凑太平盛世的场面,竞命令不管家贫家富,民间每家人上元夜必须点灯七盏。有陈烈者,作大灯长丈余,大书一诗于上,其诗曰:“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父子相聚哭。风流太守知不知,尤恨笙歌无妙曲!”揭示了封建时期官府为办灯会劳命伤财的行径。据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五记述:“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吏人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这就是后来流传的一句成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源起。
   元、明、清三代的元宵仍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明清时期的元宵灯会更普及到全国各州县乡镇,只要是汉民族聚居的地方,哪怕是边远小镇,也是“花灯烟火照通宵,锣鼓杂耍闹达日。”各地在元宵前夕,都开设了灯市,灯的种类亦日益繁多。灯文化的发展沿着民间化、大众化的方向前行,元宵灯节以绚丽多彩的风姿展示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民俗民情,其丰厚的文化内蕴和迷人的艺术魅力,如同磁石般吸引着千家万户,男女老幼。人们不仅以张灯观灯为乐,而且以灯多灯好斗胜争强,元宵灯节成了制灯扎灯艺术的赛会。许多城市乡镇,“无不灯,无不棚”。火树银花、歌舞百戏、举国欢庆的元宵灯会,深受大家的喜爱,形成了旺盛的生命力,得到了持续的发展,场面越来越宏阔,灯彩越来越奇巧,娱乐越来越丰富,经济贸易越来越活跃,连灯会举办和元宵节假日期也越来越宽延。
 

   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招徕下天富商,迁居金陵,举办灯市,市场长十里许,出售许多各式各样的花灯及节令物品,使元宵灯节的商贸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朱棣谕礼部诸臣:“我太祖高皇帝君临天下四十余年,法度明备,朕恪遵成宪。今四方无虞,民物康阜,思与臣民同乐太平,自正月十一日开始,其赐元宵节十日百官朝参不奏事,有急事具本封进取处分。听军民张灯饮酒为乐。五城兵马驰夜禁。著为令。元宵节赐文武群臣、四夷朝使宴。”(《明成祖实录) 自此,元宵节的假日游庆时间,达到了历史上最长的节假期。上元之日。明朝的太监都要穿上制有灯景图案的褂子。禁中乾清宫前,从上年12月24日起至次年正月17止,每日白天放炮,晚上点燃鳌山,岁以为常。车驾驻两京,皆赐以观灯宴。”(黄瑜:《双槐岁钞》宣德八 年(1433年)正月已巳上元节,张灯西宛,明宣宗朱瞻基奉皇太后往视,皇后皇太子咸侍称觞上寿。并命文武群臣及外国驻京使节皆得往观。大学士杨士奇作圣德诗十章以献,诸学士儒臣皆有奏御之作。并赐文武群臣游于西宛(见夏燮:《明通鉴》卷21)。元宵节期间的农村,也以灯彩为主要内涵,举办节日娱乐活动。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中记道:“十一日至十六日,乡村人缚秫作棚,周悬杂灯,地广二亩、门迳曲黠,藏三四里,入者误不得迳,即久迷为出,曰:九曲黄河灯也。十三日,家以小钱一百八枚,夜灯之,偏散并灶门户砧石,曰:散灯也,其聚如萤,散如星。富者灯,四夕;贫者一夕止。”在老幼皆宜的灯会群众活动中,连儿童们也积极参与,灯会之时,常有儿童组织的游行队伍,手执手提各种动物灯、花卉灯,唱着童谣过市。
   清代沿明旧习,元宵灯节的文化娱乐活动更加丰富多采。正月十五日及前后两天,清官及北京市肆均悬灯庆贺节日。在宫中,不仅张挂各式华贵的宫灯,而且冰灯也进入了宫庭陈列。乾隆皇帝有御制《冰灯联句》,诗序中曰:“片片鲛冰,吐清辉而交璧月;行行龙烛,腾宝焰而灿珠杓”,可见宫庭灯景的壮观。“上元夕,西厂舞灯、放烟火最盛。清晨先于圆明园宫门列烟火数十架,药线徐徐引燃,成界画栏杆五色。每架将完,中复烧出宝塔楼阁之类。并有笼鸽及喜鹊数十在盒中乘火飞出者。末、申之交,驾至西厂,先有八旗骗马诸戏:或一足立鞍 而驰者;或两足立马背而驰者;或拍马鞍步行而并马驰者;或两人对面驰来,各在马上腾身互换者;或甲腾出, 乙在马上载甲于首而驰者,曲尽马上之奇。日既夕,则楼前舞灯者三干人列队焉。口唱《太平歌》,各执彩灯,循环进止,各依其缀兆,一转旋则三千人排成一个‘太’ 字,丙转成‘平’字,以次作‘万’字、‘岁’字,又以次合成 ‘太平万岁’字,所谓‘太平万岁字当中’也。舞罢,则烟火大发,其声如雷霆,火光烛半空,但见千万红鱼奋迅跳跃于云海内,极天下之奇观矣”。可见清代的元宵灯节上,赛马与马术、焰火的奇幻都在前代之上,而三干人的执灯表演,实际上是现在的团体操了,也是此前绝无仅有的。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十七、十八回中,描写了大观园中的元宵灯节盛景。小说中的大观园当然是虚构的, 但曹雪芹所写,应是清雍乾时期官府灯节的缩影。小说描写贾元春由皇帝恩准于正月十五上元之日省亲。“展眼元宵在迩,自正月初八日,就有太监出来先看方向:何处更衣,何处燕坐,何处受礼,何处开宴,何处退息”,“贾赦等督率匠人扎花灯烟火之类”,元夕夜,贾元妃省亲进了大观园,“只见院内各色花灯烂灼,皆系纱绫扎成,精致非常。”“园中香烟缭绕,花彩摈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气象,富贵风流”。“执指太监跪请登舟,贾纪乃下舆。只见清流一带,势若游龙,两边石栏上,皆系水晶玻璃各色风灯,点的如银花雪浪;上面柳杏诸树虽无花叶,然皆用通草绸绫纸绢依势作成, 粘于枝上的,每一株悬灯数盏,更兼池中荷荇凫鹭之属, 亦皆系螺蚌羽毛之类作就的。诸灯上下争辉,真系玻璃世界,珠宝乾坤。船上亦系各种精致盆景诸灯,珠帘绣, 桂揖兰挠,自不必说。”
   至民国时期,元宵仍称灯节,但京城首都的那种自上而下的大型会节活动已不复再筹,而灯节的种种民俗活动,娱乐项目仍在各地流行。中国灯文化生生不息,即使遭遇异族入侵、灾荒、战乱,仍在中国大地上顽强生存并艰难地维系着自己的传承线路。民国时期,孙中山就任,讨袁胜利,北伐奏凯,抗战结束等年份,元宵灯会都格外丰富多彩、热闹喜庆。 
   新中国建立后,古老的灯文化在新的层面上得到了继承与弘扬。对元宵灯节这一传统的节日,人们有着一种亲切、熟悉、和融的感觉并有着丝丝缕缕的亲合的传感力,人们从元宵灯节中,可以重温民族历史,整合民族情感,传承民族文化,并从中领悟和感受到一种文化源远流长的深邃和厚重,得到慰藉,感到自豪。元宵灯节、灯会经过千余年的发展,形成一种特殊的魅力,特殊的格韵。尽管有“左”的思潮的种种干扰,灯文化还是按照自己的发展轨迹迈入了新的境界。在新中国建立后不久,各地陆续恢复元宵灯节、灯会的节日群众娱乐活动,并注入了新的内容,出现了新的灯具和灯组,灯诗、灯词、灯谜的创作和流传更加活跃。六十年代初期起,四川的成都办起了“春节灯会”,黑龙江的哈尔滨每年举行 “冰灯游园会”,带动了不少城市举办元宵灯会,形成了新时期的年节文化活动。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元宵灯会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与经济贸易活动相结合,与群众文化活动相结合,使中国灯文化的发展揭开了新的篇章。四川省自贡市的国际恐龙灯会,黑龙江哈尔滨市的“冰雪节”都使中国灯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大放异彩。元宵灯节、春节灯会不仅成为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的载体,而且成为了社会主义经济贸易的媒体,进而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一种新型产业。四川自贡灯会以其气势壮观、规模宏大、精巧别致,迷离奇异的特色,组成了时代的交响诗和历史的风情画,以其富有个性的文化品位和艺术魅力,轰动神州,走出国门,名播四海;赢得了“天下第一灯”的美称。自贡灯会“形、色、光、声、动”一体展现,“教、科、文、经、贸”有机耦合,形成了特有的社会功能:灯会搭台、经贸唱戏,以文化力驱动了经济的发展,为自贡这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二次创业、重铸辉煌走出了一条经济和文化互动联动,一体发展的新路。同时为积厚流广、源远流长的中国灯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弘扬光大探索了新的途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灯不同”,在中国传统年节文化中独树一帜的元宵灯节和灯会,植根于华夏民族文化的沃土,枝繁叶茂。吉庆欢乐的氛围,民族文化的聚合,群体意识的凝集,朝野上下的参与,商品经济的促进,极大地调动了历代劳动人民的巧思卓技,充分地 体现了各阶层群众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观念,使中国传统的元宵节和灯会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旋动中不断提高其地位与品位。“盛世灯会,光耀千秋”,以春节灯会为代表的中国灯文化,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必将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断升华,熠熠生辉。

推荐资讯

热门点击